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遇见,我是拾光,让我把乐亭的故事讲给你听!
乐亭方言成因及文化体现研究 每一种语言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乐亭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方言,它的成因同样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语言具有历史性,因此该方言的形成也有历史继承性,经过长久的演变才变成现在的乐亭方言。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的文化会通过语言来展示。因此,乐亭方言也在乐亭文化中得到体现。语言的发展是一种历史渐变过程。每一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历史原因、生产劳动、地域环境等。由此可见,每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有其产生的依据。乐亭方言在形成与发展中同样受到了古今历史演变和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历史上,乐亭曾被辽代的契丹、金代女真、元代蒙古、清代满族等少数民族统治过。因此乐亭方言中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子。元末明初的战乱,使乐亭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洪武到永乐年间,山后六州(晋中南)人和少数南方人被移民至乐亭,他们在这里建庄立户,辛勤耕作,和乐亭人民相互交融,乃至通婚。因此乐亭方言中又掺杂着大量的山西方言和少数南方方言。此时,乐亭县属于滦州。清朝建立,一部分旗人和关外汉人随吴三桂大兵进驻乐亭,这些人常住乐亭,同这里的人民相互交往,因此乐亭方言又注入了新鲜血液,满族方言和关外方言融入乐亭话,乐亭方言不断丰富和发展。乐亭是唐山市东南沿海部城市,因此来这里的人比较多。在民国期间,乐亭方言又吸收了一点儿书面语和北京方言、保定方言、沧州方言、天津方言和东北方言等等。1948年,昌黎县的董庄、姜各庄、会里等地被划为乐亭县。由于滦县、昌黎等县的归属与合并,因此这三种方言在日常交往中形成了“老呔儿话”。纵观历史的发展,乐亭方言和多种方言交融,才形成了混有多个方言特色的乐亭话。乐亭方言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变化,现阶段影响乐亭方言的因素又有如下几个:1、生产劳动创造了乐亭方言。恩格斯曾经说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乐亭方言的产生也是人民劳动的产物。就农业而言,清代自顺治开始,全县土地十之八九都归满人圈占,农民多以租种皇家的旗地维持生计,收成很少,一旦遇到滦河水患,便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再说乐亭工业,本地人很少开业经营,开设店铺出卖铁器的商人大多来自山西,当地人多成为了被雇佣工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只不过是建造房屋、打造车船以及制造农用的粗器而已。县内经商者很少,当地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被剥削之中。这样的困境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也没有太大改变。地域的狭窄与拥挤,生活的艰辛与困苦,科举制度的黑暗以及读书做官梦想的破灭,使很多人陷入迷惘,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开始探寻新的出路,他们最终把目光盯在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乐亭人闯关东”。清末民初,乐亭这个偏隅贫穷的渤海湾小县里,几乎家家都有迫于生计而闯关东的人。这些迫于生计而背景离乡的乐亭人就是名噪一时的“老呔儿帮”。他们沟通了乐亭县和东北地区的关系,因此乐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有东北方言的特点。例如:“整”这个词就是充满了浓郁的东北特色的一个词。2、地域环境推动乐亭方言特色。乐亭县位于渤海沿岸,水质甜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对外文化接受较快,相对文化水平较高,这里的人说话除了词汇丰富外,语音纤细、婉转、拐弯儿、优美和简练,形成了鲜明的语言特色。由此可见,乐亭方言的成因可以从历史、生产劳动、地域环境等方面找到依据。乐亭话是多种方言的融合体,它的形成经历了时间的变迁,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语言特色。乐亭人喜欢把话说到极致,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乐亭方言喜欢打比方,同时不失诙谐。例如:老哇哇儿姥姥、蹦跋儿跋儿、心眼子没放正经地方儿、眯着心眼子颠憨、知不道倒正等等,听起来很是形象生动俏皮,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得到体现。乐亭方言词汇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红楼梦》第七回,焦大骂大管家赖二:“不出道,欺软怕硬,有好差事派了别人,这样深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深更半夜。《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湘云向宝玉笑道:“病也比人家另一样,你招着笑儿,反说起人来!”——着笑儿。电影评剧《杨三姐告状》中有台词“父兄做工在乐亭县”虽然没直接用乐亭口音说出来,但是这是首次在影视作品中宣扬了乐亭。电影《风声》中演员周迅用乐亭口音说了“原来吴大队长也是唐山乐亭人。”张涵予也运用地道的乐亭口音回答说了“咋地?你也是?”电视连续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也有关于乐亭的对白:由此可见,乐亭文化,乐亭口音,乐亭方言在当今影视界得到了一定的宣扬和体现。乐亭大鼓,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其形式独特、韵律谐美、地域风格明显,使得乐亭方言声名鹊起,深受老百姓喜爱,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道的乐亭方言,拐弯儿的乐亭口音,韵律谐美的唱腔,风趣儿十足、形象生动的乐亭文词再加上辛勤人民的创造性,又通过影视的宣扬,乐亭方言已经不再是陌生的代名词。《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在论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事例证明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显而易见,乐亭方言是乐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亭方言也展示了乐亭文化。乐亭方言幽默诙谐的特点、婉转的语调再加上有趣的文词,形成了乐亭大鼓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价值。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乐亭方言的质量也会不断提炼和发展。参考文献: 1、赵立新、戴连第,唐山方言与普通话[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2、李旭、梁磊,河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南开语言学刊,2008(02)。 3、王振全、周志广,论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2)。 4、钟万书,唐山地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5、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黄成,河北乐亭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光绪三年)。 7、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8、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李悦,乐亭大鼓·古韵乡音[J],中国民族:2008(01)。 (作者李秋来,河北唐山人,选入时有改动) 电话:0315-4026222 邮箱:tsltwxb@126.com
|